一個沒落耕讀世家的昨日今時 ——我家1979-2019故事
我出生在甘肅省xx縣土門鎮一個叫和(音同“活”)樂鄉的地方,當然,這是現在的叫法,我小的時候,叫土門公社和樂大隊。聽到xx縣,好多人會覺得好象在哪聽到過這個地方,是的,“'六老漢'三代人守得沙漠變綠洲”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,我的家鄉。十幾年前,當央視第一次宣傳“六老漢”事跡時,十六歲就離家工作的父親能一眼認出這是誰家的兒子,那是誰家的兒子,和字幕分毫不差。我家的祖墳就在八步沙,如果不是“六老漢”這些年的堅守,也許我家和鄉親們的祖墳就要黃沙半掩了。講我家的故事,得先從這塊祖瑩之地說起。 第一部分:引子——我家的歷史 一、爺爺的夢想 祖墳是解放前爺爺用十幾頭毛驢用了一個月運往寧夏的糧食換來的,解放后成了附近所有人家共同的埋骨之地。祖上清代后期從山西大槐樹遷移過來,曾經讀書、中舉,到我爺爺一輩時,并無一畝田地,只有一個大院子見證過曾經的殷實。但爺爺能吃苦,靠租種大量的田地來實現自己振興家業的夢想,積攢的第一筆財富全部用來購置祖墳用地,祈求祖宗保佑重振家業、兒孫出息。 但爺爺的夢想在購置這塊土地后還沒兩年就破滅了,甚至沒等到太爺爺、老太太去世,別人家就已把故去的老人搶先埋入了我家墳地。當時惶惶不可終日的我們家,哪敢吭一聲啊!由于整個大隊沒有地主和富農,我家這個富裕中農成了整個大隊成份最高的家庭,在基層執行者對政策的解讀之下,爺爺被批斗,一家人從原來的院子被攆了出來,只能住在原來養牲口的院子里,奇怪的是原來的院子并沒有被分給窮人家,用來圈牲口了。被攆出來時,值錢的物件不能帶走,機智的老太太和我奶奶半夜偷偷爬到屋頂上,把辛辛苦苦積攢了幾輩子的家當——幾十塊銀元(我們老家叫“袁大頭”)藏在屋頂上用來淌…… |